咨询电话 0514-86166160

360无插件体育直播

不带货的上海爷叔直播上海首批非遗“花样经”

发布时间:2024-11-09 01:16:39 浏览人数: 作者: 360无插件体育直播

  在抖音上输入“郑家班”,每天晚上都有人直播剪纸。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花样经”传承人,年过六旬的郑树林从2020年起在直播间里收徒,不仅自己直播,也要求天南海北的“郑家班”徒弟们轮番直播。

  郑树林的直播间很简单,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手,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生肖、花鸟等纹样就出现在镜头前。郑树林说,4年来自己已直播了几千个小时,“通过直播,我人在上海,但百里之外、千里之外聚拢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剪纸手艺人”。

  郑树林的剪纸工作室位于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佳木斯文化分中心三楼。记者登门拜访时,二楼正在打乒乓球的爷叔一看到陌生面孔,很了然地指路,“学剪纸对吧?这里穿过去上楼梯就是”。

  工作室面积不大,正当中是一张可容纳多人就座的大长方桌,四面墙上挂满了裱好的大幅剪纸作品。靠墙安放的几个书架,被书籍、各类纸张塞得满满当当。

  “看到大剪刀,就知道是我们的上海剪纸。”郑树林指着桌面上的一把大剪刀介绍,“市面上的大剪刀买回来第一件事是用小榔头把上面的螺丝打松,用起来灵活。”剪纸用的纸张也是他跑遍各地搜罗到的,“我们现在用的红纸质感好,看起来有光泽,剪起来也顺滑”。

  上海人习惯称剪纸为“花样”,郑树林20岁的时候,“花样”走进了他的生活。“1980年我20岁,在公交公司上班,当61路车的售票员,业余时间喜欢书法、国画等。”那年刚好郑树林的大姐结婚,邻居中有位剪纸手艺人为姐姐剪了许多“喜画”,“有龙有凤,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他向老艺人提出学剪纸,对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要求他先用一年的时间,练习用剪刀剪下台历上的大小阿拉伯数字和字母。郑树林答应了,360多天,剪钝了好几把剪刀,手上的血泡破了愈合、愈合了又破,足足剪下来9000多个数字和字母。

  “剪纸是手上功夫,‘上海花样经’的特点是不描不画,左手运纸,右手掌控剪刀的开合,稿在腹中,艺在手中。只要是大自然的物件,都能剪下生花。这就是‘小转折,大乾坤’。”当年,为了学剪纸,郑树林向公交公司申请了“夜班车”,晚上有20分钟休息时间,就拿把剪刀在车上练习。白天除了补觉,他就跑图书馆找剪纸的书籍,跑动物园观察动物,思考怎么样用剪纸将动植物反映出来。20世纪90年代,他独自一人去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广东、江苏、安徽等地,寻访了当地的民间剪纸艺人。“为了采风、收集资料,我边学边剪,没钱了就练摊,用剪纸作品换点盘缠。”他至今还记得,光在江苏就跑了很多地方,就为了采购适宜剪纸的纸张。

  一眨眼,郑树林从艺已经40多年。他开始思考自己热爱的“上海花样经”如何传承下去。四年前,他在抖音平台上偶然看到,不少剪纸艺人都在开直播,“但有一个问题,只能看到他们的脸,看不到剪纸的手。”他开玩笑地说,“我的颜值不高,好在手很灵巧。”就这样,直播间开了起来,郑树林不露脸只露手,边剪边讲授剪纸要点。开直播第一天,观众数量从20余人慢慢涨到80余人,他觉得直播这件事有意义。就这样他坚持了4年多,抖音平台的粉丝数量涨到8000多,“我不为流量,不为带货,就为了传播、传承,通过直播平台把上海文化输出去,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比起泛泛地介绍“上海花样经”的特色,郑树林更想为剪纸这门手艺找到真正的传承人。在抖音上直播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琢磨“开山门”收徒。只要愿意学剪纸,他几乎来者不拒,“我们不准描、不准画,只要你愿意看着直播自己动剪刀就行”。

  和许多民间手艺人一样,郑树林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收徒。像当年师父考察他一样,他制定了规矩,用3个月的时间考察从网络上慕名而来的徒弟们。“大家都在全国各地工作,能坚持3个月,就收为记名弟子;再经过3个月的考核期,手艺精进了,收为入门弟子。”

  在培养徒弟上,他也利用直播的方式授课。“按照传统规矩,在郑家班,每一幅花样不能重复。”每周六上午,佳木斯文化分中心的工作室总是聚集一帮徒弟,郑树林一边线下指导,一边用钉钉开着直播,无法到场的徒弟一定要通过直播打卡、听课。“成为我的徒弟后,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有听课的任务、练习的任务。”等到徒弟的剪纸技艺变得更成熟了,他就要求徒弟们每天轮番开直播,传播“上海花样经”这项非遗文化。“直播是一种很好的传播非遗的方式。”

  直播时的郑树林,剪什么图样随心而动,有时是老鼠,有时是蛇、龙,口中也不停,从剪纸的口诀一直说到创作的理念,一时兴起还会哼唱几句田间小调。能说会唱,也是“上海花样经”的特点,即剪纸时口中不停,要会说俚语、典故,讲出剪纸作品的门道。“‘花样经’的传唱主要表达吉祥,以民歌、民谣和顺口溜等为主。过去老艺人不识字,全凭记忆记住各种吉祥花样和曲调,根据客人的需求即兴编唱词,在边剪边唱的过程中,客人既看到了新花样,又讨到了吉祥。”他说,“花样经”就是花样背后的故事,花样创作的过程和心得,也是一代一代手艺人的口传文化。

  他问了记者的属相,得知是12月的“猴”,立刻有了创作灵感,“可以剪一只站在树下的猴,手上拿一个桃子,旁边还能加上两朵梅花或水仙花”。季节不同,“上海花样经”就要剪出不同的花样,唱出不同的花样故事。

  现在,郑树林已经收了120多位徒弟,近的有上海、安徽、江苏的,河北、陕西、黑龙江的徒弟也不少。“70后”赵红就是这里面一个。“为了跟随师父学艺,我从线上追到了线下。”她和记者说,自己之前常住北京,为学习剪纸,特地在杭州租了房子,每周六4时半起床,赶早上6时的火车来上海,学完剪纸再回去。“有一次朋友送了我一份剪纸,我很感兴趣,就在抖音搜索,被‘上海花样经’的直播间折服了。”她说,在工作单位已退居二线,“上海花样经”又让她找到新的寄托,“希望以后自己也能出去练摊,或者去学校教孩子们剪纸”。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一直推动海派剪纸艺术家用剪纸表现上海文化,助力剪纸非遗向世界传播。“郑树林是我们的长期合作者和重要推介对象,此前华师大发起的用剪纸剪学校先贤、校园景观等项目,大多数是他和他的团队来担纲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说,如今郑树林在抖音上直播剪纸,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还向外广收门徒,创立郑家班,向全国传播上海文化,体现出海派非遗的活力,是海派非遗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有益传播尝试。

  在郑树林看来,非遗项目、手工项目以前都是从市场上成长起来的。如今非遗要传承下去,必须回到市场历练。“哪里经济最发达,就在哪里练摊。”一有机会,他就带着徒弟们去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练摊,直接接受消费者的考验。他也鼓励远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的徒弟们,多出去面向市场,“我们是靠手艺吃饭的人,让我们消费者来评价,他们愿意扫码(下单)是最重要的”。(记者 张熠 钟菡)

  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