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试验机系列
发布时间:2024-10-14 21:05:35 浏览人数: 作者: 冲击试验机系列
1月22日,江苏如东联亿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轴轮飞旋,依托自动化程序,一个个不起眼的电容器外壳从高速运转的机器里“吐”出。“这是一款风电储能电容器专用铝壳,由我们企业自主研发,可实现进口替代。”公司副总经理徐立伟介绍。
近年来,如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一批集聚创新要素的企业技术中心应运而生,为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了平台支撑。日前,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3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如东联亿机电等7家企业入选,新增数量居全市第一。
走进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江苏璟邦新材料有限公司(原江苏锵尼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设备正运转着,连续不断地产出头发丝大小的彩色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着色难”曾是行业共性难题之一,而如今,璟邦新材料研发的耐切割、抗蠕变、原液着色UHMWPE纤维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这项研发技术获得了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采用的SiC纳米晶颗粒PE聚合物改性关键技术,填补了高纤改性领域空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跃峰介绍,该研发成果的成功产业化,拓展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桥梁建筑、特种防护、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范围。“依托自身建立的研发技术中心,我们形成了很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眼下,围绕“UHMWPE纤维抗风、抗污和抗蠕变性能提升”课题,璟邦新材料的技术团队正与上海化工研究院、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对树脂原料在双螺杆挤出机内部分子量降解、纺丝溶液大分子链充分解缠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逐步扩大UHMWPE纤维在海洋工程领域的高端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璟邦新材料的案例仅仅是如东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引领的一个缩影。江苏诺德新材料凭借5G高速覆铜板项目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以生产0.05mm超薄板;如东联亿机电专注于生产电容器铝外壳,小小外壳覆盖电子科技类产品、快充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产能规模位居全球前二;江苏盾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新产品研发,成为国内最大的劳保鞋生产企业……
在创新驱动高水平发展的战略引领下,如东众多企业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充分的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持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催生一系列科技成果落地转换。2023年,如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隆冬时节,三一帕尔菲格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型谱最全、吨位覆盖最广的随车吊、高空作业车企业,正在开足马力生产。
三一帕尔菲格由三一重工与全球随车吊第一品牌帕尔菲格集团合资建立。2012年落户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后,便成立了由中外技术专家组成的设计研究院,常年研发投入超过千万元。按照“研发一批、储备一批、销售一批”的思路,公司形成了梯度开发新产品的格局,目前已研发上市直臂式、折臂式随车起重机共86款,随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等各型特种车辆150余款,年产能5000台,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二。
“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研发力度,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的求生之本,发展之源,近两年恒辉累计研发投入超亿元。”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咸华和记者说,公司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先后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通过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2023年,公司纳税首次跨进亿元俱乐部。”
“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势,提高了品牌溢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仅实现了自身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壮大,还有力拉动了工业经济发展。”如东县发改委主任于海杰说。2023年,如东纳税超亿元企业达到12家,累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970亿元,增长9.5%,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上升至第30位。
江苏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配套生产通讯设备、数码家电等产品主要电子基础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企业5G高速覆铜板项目正式投产,产品各项性能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实现了国产材料进口替代。
据了解,该企业技术中心主要承担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应用重大创新成果、协同优势创新力量、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科学技术合作、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等任务。
近年来,如东格外的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和认定工作,制定出台了《如东县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梯次培育模式,积极带领企业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研发技术,积极创建申报,形成了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如东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于新发展阶段,优化创新生态服务,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创新内核动力。”于海杰表示,将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支持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发展的潜在能力大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为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动力活力。(经济日报记者 薛海燕)